薇妮小说阁>竞技>十九世纪就医指南 > 第165章 162兵分两路
    刚才那句话有些绕口,但又实在太过重要,以至于很多人都来不及记下全部内容:“刚才你说任何淋巴结的‘转移’.就是我们之前一直说的‘可以扪及的淋巴结肿胀’,必须要先经过前哨淋巴结?”

    这是个好问题。

    主要的重点在于“可以扪及的淋巴结肿胀”。

    “所以说,难以扪及的肿胀就表示淋巴没有转移么?”

    卡维抬起头,循着刚才提问的声音看去:“有前哨淋巴结转移,我们就做清扫,没有我们就不做。这样就能避免许多因误判带来的肿瘤复发,或者周围组织的过度切除。”

    之前是前哨淋巴结的概念,现在则是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意义。

    卡维在短短十分钟内,完成了一次全新知识点的教学:

    “因为在座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外科医生,我对前哨淋巴结的表述尽量简洁。原则上就是严格按照前哨淋巴结的快速病理检查结果来做切除,这就需要有劳我的老师:伊格纳茨教授,以及瓦特曼院长的两位病理学助手:贝格特·冯塞莱斯廷医生和罗伯特·科赫医生。”

    病理学最初就是辅助外科判断组织类型的学科,检查往往都在术后,只对最终诊断负责,对手术过程没有指导意义。不管怎么看都是一门更偏向理论,研究内容相当边缘化的学科。

    谁能想过,一位外科院长主持的手术,竟然需要靠病理学检查来判断手术范围。

    好在病理学检查的医生阵容豪华,伊格纳茨是全奥地利最强的外科医生,所涉及的泌尿外科、肠外科、骨伤外科,不论手术速度还是术后存活率都已经做到了第一。

    让他在旁做病理切片检查,很离谱但又合理,谁让手术台上的是他的父亲和学生呢。

    而他身后跟着的则是上议院克里希子爵的儿子,刚从医学院毕业没多久,现在还很年轻,名义上也是伊格纳茨的学生,前途无量。

    可走在最后的那位罗伯特·科赫是谁?

    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科赫.好熟悉的名字。”艾丁森想到了之前去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时和解剖教研室朗格教授的谈话,“我记得好像是个刚来维也纳的德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