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参加解试的学子,多半是对自己有点信心。哪怕是在沂州这等科举荒漠的考区也是如此,万一参加省试的运气暴涨,拔贡了呢?
接下一场殿试,万一被大佬赏识,官家看重,拔得头筹了呢?
人生岂不是大圆满了?
当有人故意要破坏他们的进阶之路,自然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满和抵抗情绪。其实,一开始只有一部分士子发现了问题,看出来范纯仁出的题目是个坑。其他反应差一点的士子根本就没有看出来考题有坑,只是觉得考题好难。
对于连家族事务都可能无法接触的士子来说,年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不成熟,没有经验。
大多数士子手中钱不够用了,怎么办?
伸手向家里要啊!
可朝廷的钱要是不够用了,该怎么办?
难道是伸手向百姓要吗?
苛政猛于虎,这个故事几乎所有的士子都听说过。加赋,等同于暴政的道理他们也知道。既然向百姓伸手不可取,那么朝廷能变出来钱吗?
不能。
钱不够用,那么只能省钱,向冗兵冗官开刀。问题是,这也不可取。士子走到解试这一步,他们的人生目标基本上都一致。中进士,进太学,当文官。凭什么连官都没有当,就大嘴巴犯贱说朝廷对当官的太厚待,要求减少俸禄之处,减少官员的数目。
这岂不是等于说,还没有当上官,就要求以后自己的俸禄减少……甚至要求朝廷不给官?
傻子都不会这么干啊!
这纯粹是损人不利己,傻到缺德冒烟的一类。
更何况,有人敢这样说。即便中了进士,上司看不惯他,同僚认为他是叛徒,下属恨不得他暴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