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妮小说阁>奇幻>汉晋丝路 > 第二十章:敦煌的《悬泉汉简》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鄯善国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西域国家,更成为中原和西域诸国贸易不断的核心国家。从西汉开始到隋唐,有限的史料记载中,鄯善国的楼兰古城、尼雅古城、且末古城、米兰古城等地逐渐成为西域的经济重镇。

    商贸来往频繁,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便会越来越密切,尼雅古城出土的木牍显示,公元前1-2世纪的汉朝,楼兰地区的官方文字是汉文。这说明汉代的西域都护府不仅主持着商贸交易,更以汉语、汉文的形式成为西域三十六国的通用语言和文字。

    楼兰地区由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因此,楼兰古城和尼雅古城内出现大量的丝织品,通过丝织品织布技法和质地、图案等元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些丝织品来自中原、贵霜、波斯乃至罗马等地。由于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农贸经济主要是谷帛为市的货币体系,也因此布帛、米谷为中原与西域诸国沟通发挥了重要枢纽作用。

    记录西域鄯善国与敦煌的汉文书籍被称之为《悬泉汉简》,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1992年发现的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该遗址出土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被评为1991年度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敦煌市的悬泉置遗址于2014年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悬泉汉简》的记载,悬泉亭是汉武帝时期所设置的,汉昭帝刘弗陵改为悬泉置,后汉时期改为悬泉邮,魏晋时期曾经废弃过一段时间,唐代的时候重新启用,改名为悬泉驿,宋代又一次废置,等到清代的时候,又改名为贰师庙。

    悬泉置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所谓驿站便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场所。古代信息传递不发达,为了能尽快传递信息,便从周代开始设置驿站。

    据史料记载,周朝设有烽火台及邮驿传递军事情报。汉朝每30里置驿,由太尉执掌。唐朝关于驿站的史料更多,根据历史学家总结分析,唐朝邮驿设遍全国,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驿站设有驿舍,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人员共20,000人,中央由兵部驾部郎中管辖,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4人,各县由县令兼理驿事。

    唐朝的驿站是最出名的,主要原因是杜牧那首《过华清宫》的诗句,所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能从江南转运到长安而不毁坏,足以证明驿站的货物转运速度和信息传递效率。

    宋朝没有唐朝的国力,因此规模不如唐朝,驿卒改为兵卒担任。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宋朝驿站的信息传递能力,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宋朝驿站的转运能力从岳飞在前线收到十二道金牌的速度,便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元朝幅员辽阔,正因为面积过大,为了维持帝国内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政令传达的速度,相较于宋朝,元朝反而强化了驿站制度,改驿站为站赤。

    马可波罗进入中原的时候,正好是南宋被元朝击败之时,他见证了元朝的创立,也亲自见到了元朝驿站的效率与速度。《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

    元代官修了一本政书,名字叫做《皇朝经世大典》,又称之为《经世大典》,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帝号﹑帝训﹑帝制﹑帝系、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等部分的内容。

    《经世大典站赤》详细记录元朝驿站的信息,书籍记载说,元朝的驿站多达一千五百余处。驿站设置范围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汗国,西南抵乌思藏、南接安南、缅国。驿站有水陆之别,陆站用马、牛、驴、狗;水站用船。驿站由站户服役。

    各站所置站户及交通工具数额不等,依据繁闲而定。大站置驿令,小站置提领,关会之地置脱脱禾孙,用以查验人员。各地驿站归地方官府提调,统隶于通政院、中书省兵部。乘驿人员以朝廷所发的圆符、铺马驿旨为信物。

    奴儿干就是奴儿干都司,地域括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与库页岛,其中精奇里江又称为结雅河,根据地理资料,精奇里江是黑龙江左侧(俄境内)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斯塔诺夫山脉(属外兴安岭)南坡,在距黑龙江口1936千米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注入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