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这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你说你一个校尉造什么反,带领着百十个人就想推翻朝廷,并不是每个癞蛤蟆都能吃到天鹅肉。
一次又一次的造反使得赵祯脸上很没面子,他自认在位时期一心都扑在了老百姓身上,在陆子非没有出现之前,他想吃顿好的都需要考虑一下。
河北的情况杜衍比较清楚,因为他在河北做过经略使,而且皇上把难题抛出来了,作为臣子你得主动站出来为皇上排忧解难。
“一个校尉造反不足为虑,宣毅军没有动是因为韩琦担心北边的辽国的动向,朝廷给河北东路一道圣旨,臣以为叛乱很快就能平息。”
杜衍的话赵祯点了点头,事实上确实是像他说的那样,一个小的叛乱在他接到手里的奏折时就没有放在心上,接二连三的叛乱对他的威信打击太大了。
那么问题来了,谁去平叛,这是眼睛能看到,手能摸到的功劳,枢密院、兵部加上皇上三方势力的人都有可能去,是个人去都能拿到这个功劳。
最好的人选是狄青,平定侬智高,攻占大理,以他的能力去贝州擒拿王则可以说手到擒来,但文人会让狄青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书的人都看向杜衍,可杜衍盯着脚尖不抬头,好像脚底下有什么绝世美女吸引着他一样,张升倒是有些意动,但他知道在自己心照不宣的小团体里,文彦博是最需要这个资本的人。
这时候作为搅屎棍的王拱辰站出来了,他说道:“我认为望北候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熟悉北方的环境,再一个他对战事不是纸上谈兵。”
曾经同一个阵营的小伙伴在各自登上自己的巅峰后开始了分道扬镳的道路,王拱辰纯粹是恶心文彦博,既然我去不了,我也要让你去不了。
有人推荐陆子非当然会有人出来反对了,最不想让陆子非上战场的必须是宋祁,现在他是参知政事,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他理所当然的站了出来。
“望北候在外为国家征战两年,今天皇上都是念其辛苦没让来参加早朝,朝廷又不止望北候一个能打仗的人,这么无休止的用一个人,没有道理的。”
现在是婆说婆有理,媳说媳有理,陆子非相比狄青来说更能让文人接受一点,文彦博有点站不住了,真要让皇上强行通过了这个决策,那自己在枢密院的位置可就不保了。
没等他说章得象这个墙头草又站出来说道:“臣举荐德州知州贾昌朝,德州靠近贝州,贾昌朝又是深谙兵法之道,对付一个小小的校尉臣以为还是很轻松的。”
赵祯感觉这些人越说越离谱了,再说一会说不定会把奄奄一息的吕夷简抬出来,贾昌朝再回来安置到那去,搅屎棍之称果真是名不虚传。
掌得象的提议都没过众人的脑子就被否决掉了,陆子非灭掉大理给他父亲挣回来一个侯爵,王则这个小蟊贼再怎么说也能给个子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