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爷,早!”几个刚好吃过早餐的小孩跟李天养他们打了个照面,礼貌中带着恭敬。
“早,吃过了早餐,今儿课堂上可别再打瞌睡了哦,否则看我怎么收拾你们几个!”李天养其实并不喜欢他们这样的称呼,可是小孩们的父母并不这样认为。本来大家都叫他少爷的,好像这样的称呼才能显示出大家对他的感激和尊敬,最后在李天养的强烈要求下,才变成了小爷。久而久之,除了李天养他们队伍里的人,其他人都这样叫开了。
“嘿嘿~”几个捣蛋鬼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灰溜溜地抛开了。
吃过了早餐,休息了一下之后,接下来就是连续两个时辰的上课时间。以前只有一个半时辰,如今由于要学习的东西逐渐增多,大家读书所需要的时间逐渐增加了。十多年来,李天养一直想尽办法回忆当初读书是所学到的知识,虽然绝大多数的只是都已经被他还给了老师,但是还是让他记起来不少东西。
按照以前的类别,李天养把回忆起来的知识分成代数,几何,政治,物理,化学和自然。限于如今的时代,他回想起来的很多知识并不适合马上就传授给大家,还有很多知识连他自己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叫他如何能就这样教给大家。
所以他重点传授给大家的,则是代数和几何这两门学问。以他的对当今的了解,或许有极少数专研《九章》这样算经的读书人能够达到,甚至过他所教授的内容;但他非常自信,当世绝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地大规模教导大家如何去计算,求解。而几何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是对他们说需要掌握的牵星术有很重要的关系,还能提高营地里木匠们的手艺和思维,算是跟他们队伍很对路子的一门知识。
倒不是李天养不想回忆起更加实用的地理方面的知识,只是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你让一个压根就没把心思放在地理这门知识的人几十年后再去回忆这些东西,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他记忆最深刻的,也就是中国是个大公鸡,山西是个煤矿之都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了,再让他想起些什么,那比登天还难。更别说像海南这种在内6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和陌生的地方,压根就没什么印象,也不知道它到底出产些什么,有些什么丰富的矿产资源了。
至于物理和化学,他也只能是诱导着大家多去思考一些东西,比如月亮为什么会有规律地产生变化,烧开的水壶为什么能把壶盖给顶开,还有石头为什么经过煅烧之后却会变成石灰等等。至于答案,当然只能靠这群少年和小孩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去慢慢思考,去解答了!
而自然,则是李天养除了代数和几何之外,更加重视的一门知识。李天养到了这个时代,本以为真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像番薯,玉米什么的高产作物都还在大洋彼岸呢。可实际上,番薯,玉米早就已经在大明朝开花结果了,只是作为一种食物,明朝的百姓们并不是很能接受这些外来作物作为口粮。吃惯了大米、白面的人,要让他立马改变自己的口味来接受玉米、番薯,那真是为难死人了。除非逼不得已,没有粮食了,更多的人也只是把这些事物当做偶尔尝尝鲜的吃食,在田间地脚种上一点罢了。
更别说,像番薯,经常食用,会有反酸,涨肚和爱放屁的不良反应,更是让人们对此有所顾忌。玉米倒是还行,可是当今的玉米产量,其实比起水稻,小麦来说,也并没有高到什么地方去,最多也就是一亩地多个几十斤的样子,浑不像后世那样,一亩地收个几千斤,实至名归的高产。倒是番薯产量还可以,一亩地下去,倒是能收获七八百斤的样子,可问题是这玩意儿水分太多,真要把它晒干了储存的话,一百斤能剩下三十来斤算是不错了。
这些东西可都是李天养带着少年们通过一次次实验得来的,比起那些骗人的小说来说,要可信得多了。
当然这些作物并不是没有其他的优点了,为了知道为什么十之的明穿小说总把这些作物当做救世稻草,李天养也很深入地了解这些作物的习性,也期待着这些作物能像后世一样高产。虽然李天养并不知道伟大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如何明出来的,可他并没有听说过,像玉米,番薯之类也是杂交的吧。虽然可能是他孤陋寡闻了,可这或许也说明像这样的作物有巨大的进步空间呢?
像玉米,它的优点就是耐旱,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反正李天养在村子周围找到各种地形,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和土壤,它都能茁壮地成长,产出的粮食也基本相差不大。而像番薯,李天养前世幼年时就是个农村孩子,对于它的种种优缺点,那是熟悉无比它的茎叶生长迅,完全可以作为家畜的日常饲料;虽然它的水分多,但是只要不是寒冷的冬季,基本上就不会出现腐烂的问题,埋在地里或者挖出来放在阴凉的地方储存上个半年以上,完全没有问题,这在根本没有冬天的琼州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而最重要的是,他的成熟时间短啊,如果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家,基本上在两个月左右就能育成熟,正适合在危急关头栽种一季来保证度过饥荒。
当初地震之前,要是被李天养收集到了番薯的种子的话,也不会出现甄别流民,往外赶人的悲剧了。靠着村里剩余的粮食和土地,李天养敢保证,绝对不会让一个人饿着肚子。
而如今,李天养他们的饲养场里,那数十头肥猪,就是靠着他们栽种的番薯给养活的。连带着,让村里好些田地富余的人家也开始种植起番薯,饲养期家里的家畜们。
而这些,都是李天养带着一群少年和女孩们在村外开垦出上百亩的荒地,慢慢实验总结出来的。没办法,作为一个连半吊子都不如的生物学者,李天养只能带着大家活学活用,在大自然中去探索,学习生物学的奥秘。